进山 一份传承
6月18日,雨后的通山县北山林场,雾绕山间,宛如仙境。58岁的护林员袁观群在这里一待就是20年。
北山林场建于1966年,位于厦铺、楠林桥、杨芳林三个乡镇交界的边远山区。林场经营面积19927亩,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总面积的90%,森林覆盖率93%。
望山跑断腿,远远就能看到林业守护点的身影,靠近却费了1个多小时。近前的护林点陈旧、简陋。眼前的袁观群黝黑、憨厚。
因为下雨,袁观群上午没有巡山,他一边在护林点修整林刀、锄头等护林工具,一边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初心”的故事。
袁观群在2000年5月转行成为北山林场的护林员。两个月前,38岁的他还在外地打工,闯荡着致富梦。
一场森林大火,改变了袁观群的人生轨迹。这一年的3月27日,袁观群的弟弟袁观宝在扑灭大火时牺牲。“观宝牺牲那年才35岁啊,他是北山林场的厂长,已准备提拔重用。为了群众安全,为了保护林场,他冲在第一线。”袁观群哽咽道。
袁观宝的牺牲给了袁观群很大触动,并决定来北山林场修复烧毁的山林,守护北山林场。
他的决定没有得到亲朋家人支持:对父母而言,刚刚发生丧子之痛,不愿儿子接手这危险的事;对妻子而言,大山里环境艰苦,生活条件简陋,不愿丈夫受这份苦;对亲朋而言,护林员工资800元每月,打工每月收入2000元,收益不合算。
袁观群陷入两难,用他的话说:当时,父母的担忧,妻子的关爱,亲朋的关心,我都看在眼里。但那时,弟弟的身影和他深爱的大山常在梦中闪现。
徘徊纠结中,袁观群遵循自己的本心,动情劝说父母:“爸,妈,爷爷是红军,在第三次反围剿牺牲,弟弟是公仆,在服务人民路上牺牲,我们家是烈士的家属,我想为弟弟做点事,我想为家乡做点事。”
带着“做点事”的初心,2000年5月袁观群来到了北山林场,独自在大山护林20年。
护山 一种坚守
大山护林是什么滋味?雨歇时,袁观群例行巡山。
一路清新空气,让人神清气爽,一路绿色令人心旷神怡。但随着山路的渐行渐远,伴着林道的上下盘旋,美景也挡不住身体疲累。
袁观群介绍,护林工作有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是5月至10月,主要工作是抚育树苗,维修林道,清理防火道。第二时段是10月至来年4月,主要是防火宣传、防火巡查。
巡山一圈,要走上30多公里山路,约莫得5个多小时。袁观群驾轻就熟的穿梭在山林间,熟练开展着一项项工作。“下雨林道被冲刷,要及时填土,不然坑洞会越冲越大。”“杂草即影响树木的生长,又是火灾隐患,要及时割除”“防火道的杂草清理是重中之重。”
一年巡山下来,袁观群要磨破20多双胶靴,挖废3把锄头,用坏4把林刀。
“现在的护林条件比过去好多了,林场改革后引入了民间资本进行绿色开发,路修整了,电接通了。”袁观群说。
袁观群口中的绿色开发是指本土能人徐永明建设的竹林风生态园项目,该项目是推进幕阜山区绿色产业带开发的重要项目之一,园区18000多亩的山地面积计划打造集旅游观光度假、特色水果采摘、特色养殖、花卉观赏、有机农业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
徐永明对袁观群孤守大山的行为颇多感叹:“我真不知道老袁怎样坚持下来的,他是我们身边的不平凡。”
徐永明介绍,过去护林点不通路,袁观群得步行至10多公里外的厦铺镇,挑着70多斤的生活物资上山,跑一趟就得5个小时。过去护林点不通电,家用电器都用不上,无电灯,没电话,一到晚上一抹黑。
对袁观群而言,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都能忍受,20年来最难承受的是没人交流的孤独,他说:“白天最怕下雨,一个人守在护林点,只能听着‘刷刷’的雨声,心里闷得慌,而晚上打开门是一片漆黑的大山,只能听着猫头鹰‘呜呜’的叫声,心里瘆得慌。”
爱山 一项事业
巡山中,袁观群屡屡出神。记者追问下,他说:“今年我58岁了,还有两年就要退休。我担心这片林子没人看护。”
袁观群担忧有三重原因:一是大山环境艰苦,虽然路通、电通,自然环境依然艰苦;二是护林工作不体面,成天与大山为伴,职业通道狭窄;三是护林收入微薄,没有节假日,月收入2000多元。
“山上的工作虽然艰苦,习惯后,也有自得的乐趣。”袁观群说,20年的大山生活,不仅让他守护了“初心”,还收获了一份悠然田园的自然之乐。
袁观群乐在山间的悠然自得。他在山上开辟了5分地种植蔬菜,春种香菜、生菜;夏种黄瓜、豇豆;秋种辣椒、茄子;冬种萝卜、白菜。山中岁月静怡,他细心翻土、播种,耐心施肥、除虫。“看到这些蔬菜,从一粒种子到破土发芽,从发芽再到结出果实,心里充斥着一股满足感。”
袁观群乐在山间的有滋有味。一次巡山,他发现桂花林有蜜蜂的身影,于是尝试做蜂箱壮大这些小生灵。数年时间,从半箱到一箱,再到5箱,最后到15箱,蜜蜂的群体愈发壮大。“有着蜜蜂‘嗡嗡’的陪伴,山中的日子就没那么孤独。而且山里的蜂蜜是城里的抢手货,一年还能有上万元的收入。”
袁观群乐在山间的美色美景。巡山多年,他有私藏美景打卡地:打卡虎塘,可在山顶品味一口天然的荷花池;打卡枫树地,可欣赏连绵枫林的红红火火;打卡潜墩,可在泉眼品尝一口清澈甘甜的山泉水。“美景是我在山里最大的收获,有烦心时候到打卡地走走,心里自然就舒畅了。”
……
“袁师傅,你说山里这般好,是否有推介岗位的嫌疑。”记者问道。
“我总得为两年后做点铺垫,绿色的事业总要有人接手,发扬。尤其随着幕阜山区绿色产业带的开发,绿色的事业潜力巨大。”袁观群说。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甘青 通讯员 赵海波)
编辑:hefan
上一篇:
温泉旅游产业如何升级? ——咸宁温泉旅游产业发展观察(下)
下一篇:
“置境·贺胜府”杯咸宁市第三届大型包粽公益大赛落幕 百名选手角逐“咸宁十佳香城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