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焦姣 特约记者 孔帆升 通讯员 徐世聪
李自成墓又名闯王陵,是明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殉难处,也是全国唯一的农民起义领袖陵墓。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咸宁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
感受历史风云
14日,在通山县闯王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经过数小时的车程,穿过了九曲十八弯的山间公路,记者来到了位于通山县九宫山麓牛迹岭的李自成墓。
据李自成墓讲解员陈建介绍,因地势险峻,李自成墓曾长期湮没于荒山野草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考证和研究,确定了墓葬位置,对陵园进行了重新修整,建有牌楼、祭台、墓冢、激战坡和陈列馆等。
踏入陵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由大理石雕刻的气势巍峨的门楼,仿明的建筑风格,三门四柱冲天式,属旌表性建筑,上书“闯王陵”三个大字。陈建介绍,牌坊上“闯王陵”三个大字,系长篇小说《李自成》作者姚雪垠先生手书。
李自成墓寂寥却庄重,令人肃然。穿过门楼,是39级台阶,代表着李自成39岁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拾级而上,迎面是一组刻画着李自成罹难情景的大理石浮雕:持剑马者为李自成,旁边手持锄头砸向他头部者就是乡勇程九伯。
绕过浮雕攀上平台, 便是闯王李自成的墓冢。墓冢为椭圆形,用麻石护砌,底径4~6米,残高2.5米,墓前立郭沫若手书“李自成之墓”碑,四周围着一圈花岗石,这就是闯王的“宝顶”了。
据悉,李自成殉难后,当地朱家村的老百姓以青石板为棺将他草草安葬。1976年将墓地扩展为现在的样子,虽然没有帝王墓的那种辉煌壮丽,但掩映在青松翠柏之间,却又多了一分宁静。
追忆闯王事迹
据清代《荒书》记载:“自成独行至小月山牛迹岭,片刻大雨,自成拴马登岭。山民程九伯者下与自成手搏,遂辗转泥中,自成坐伯臀下,抽刀欲杀之,刀为血渍,又经泥水,不可出。九伯呼救甚急,其甥金姓以铲杀自成。”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上旬,李自成兵败九宫山李家铺后,被当地乡勇头目程九百发现视为劫匪,集中乡勇埋伏于各山口要道,把李自成的部下冲散,李自成独自一人逃到了牛迹岭。程九百带着乡勇穷追不舍,拦住李自成展开了搏斗。几个回合后,李自成把程九百踩在脚下,正准备拔剑刺杀程九百,宝剑经血迹泥浆凝滞一时无法抽出,程九百呼喊救命,程九百的外甥金一柏从后面抡起锄具猛击李自成的后脑。就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纵横千里的农民起义领袖死在了一个农民的手里,时年39岁。
《清史编年》《烈皇小识》,还有通山当地的《武昌府志》《通山县志》《程氏宗谱》《金氏宗谱》也都记载了这一事件。
76岁的老人朱型淼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李闯王传说项目继承人,据他介绍,当年是年仅23岁的朱家先人朱万年冒死秘密收敛了李自成的遗体。
李自成陈列馆门框两边有著名作家姚雪垠撰写的108字长联,高度概括了李自成的一生。
上联是:纵横半中国,锐意北伐,渡河入晋,过太原,破燕京,何其盛也,终因人谋不臧,山海关大军喋血,前功尽毁,黄尘万里无归处,惟有英勇殉社稷。
下联是:苦战十七载,铩羽南来,离陕奔楚,弃襄阳,败武昌,亦云惨矣,毕竟图谶难凭,牛迹岭巨星落地,宏愿皆空,青史千秋悲壮志,何曾怕死遁空门。
传承廉政文化
李自成在历史上留下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值得我们后辈借鉴与思考。
陈建介绍,大顺军进驻北京之后,曾在短短几十天工夫就抢掠金银7800多万两,是明朝廷年财政收入的10多倍,最终也导致李自成在北京仅呆了42天便仓皇出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主张,符合群众利益,便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一举推翻了腐败的明王朝。但又因自身的贪图享乐、腐败丛生而导致了政权的迅速崩溃。
“深刻反思闯王李自成及大顺王朝灭亡历史,从中汲取历史教训,极具警示教育意义。”通山县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11年底,在省纪委监察厅、省文化厅、省文物管理局等部门支持下,闯王文化园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建设正式启动。
闯王文化园项目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闯王陵为核心,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功能范围,沿着闯王历史文化和廉政文化体验两条轴线,建成“一心、两轴、三区、十景”的立体景观结构。
园区充分运用从历史中挖掘的警示教育资源,将形象生动的史料、文物与高科技展示手法结合起来,配合廉政长廊、廉政文化展示馆、莲花清风池、警示钟楼等实体景观,将大顺王朝的兴衰史制成一面镜子,成为每一名干部群众“明得失、正衣冠”的最好教材。
近年来,闯王文化园这一特有的廉政旅游景点,吸引了省内外大批游客。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活动在这里开展,广大群众深受教育,廉政文化的活力和独特魅力得到充分彰显。
如今,370多年过去,闯王李自成早已消失在天地之间,归宿于九宫山这片土地,但其所衍生出的廉政文化,仍让后人借鉴,让后人反思,让后人警示……
编辑:hefan
上一篇:
去年改造20座,今年将新建、改造29座,城区公厕升级改造旧貌换新颜——让公厕成为绿色景点
下一篇:
咸宁2019年抗洪抢险应急救援演练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