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文博会看点知多少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06-10-27 09:10:00

    昨日下午,记者提前来到咸宁展台,只见工作人员还在紧张地布展,听组委会负责人介绍,我市展出的文化精品将呈三大亮点。

看点一:
经久不衰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次在文博会上亮相的赤壁盆鼓、嘉鱼呜嘟、崇阳提琴戏都是最近我市正在挖掘和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赤壁脚盆鼓,起源于湖北省赤壁市,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音古朴厚重,深沉有力,鼓劲提神,催人奋进。东汉末年赤壁之战,东吴大都周瑜使羡民击鼓助威,演绎了一场流芳千古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赤壁塵兵破曹举世闻名的战役。千百年来,赤壁盆鼓在赤壁广大农村家家备之,一丁一鼓,并代代相延不绝。近年来,盆鼓的表演形式已由最初单一的为劳动击节鼓劲和自娱自乐,发展为适合多类型舞台表演艺术,成为我市各种大型文体活动表演中必不可少的特色文艺节目之一。
    嘉鱼的呜嘟则起源古代流传在嘉鱼县牌洲湾一带的“泥哨”,呈鱼形。据《嘉鱼县志》记载,“泥呜嘟,古称吴嘟,为三国东吴时,牌洲牧童所创,历代改进”。1985年,残疾演奏家毕寅生发掘研究呜嘟,将呜嘟音域扩增至11度,使其音色更加浑厚圆润。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黄翔鹏先生,曾在全国文化科技评审大会上指出,“埙无哨口,呜嘟是有哨口的,应当保持它的特点”。此后,呜嘟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高度评价。毕寅生多次带呜嘟随国家级艺术团出访演奏,享誉海内外。如今,呜嘟这“来自人类最初的声音”,已经从古朴的乡土走上了高雅的文艺大舞台。目前呜嘟已成为最具有湖北特色的古代乐器和艺术藏品之一。
    古老戏曲——崇阳提琴戏,源于湖南岳阳花鼓戏,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因其主奏乐器为提琴而得名。其唱腔优美朴实,乐曲短小工整,旋律明快流畅,乡土味浓厚。其传统剧目有120多个,以家庭戏、唱功戏为主。大戏有《孟姜女》、《白蛇传》等,小戏有《张广大拜寿》、《双合莲》等,也有演员们临时自编自创的剧目,思想内容健康向上,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据悉,赤壁盆鼓、嘉鱼呜嘟、崇阳提琴戏都在文博会上有实物展出,尽展咸宁的乡土文化特色。

看点二:
丰厚的
物质文化遗产

    我市素有“四乡六叶”的美誉,它是一座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森林覆盖率达53%,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之城”。此次文博会,我市还将展示因赤壁之战闻名于世的三国赤壁,展示融佛、道宗教文化与闯王陵警世文化、原始生态文化和明清民居古建筑文化于一体的九宫山,展示著名的汀泗桥北伐战争旧址和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和中欧茶叶之路源头——羊楼洞、辛店的茶麻古道,湖北龙山文化遗址尧家岭等蕴藏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
    形成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间的羊楼洞、新店明清石板街,距今600多年历史。现保存完整的古街道全长3000米,宽3-5米不等,街面为青一色的青(麻)石板铺设,街道两旁保存有明清时期的铺面建筑和一进两重、三重、四重的古民居300余处,中间伴有石砌“天井”、“木制亮斗”,存有大量的石柱、石门坎、石墩、雕花条石、雕花窗棂、石雕漏窗及彩绘屋檐、吊脚楼等。令人惊叹和浮想连翩的是,古街道至今留有一寸多深的独轮车(古时运茶工具)车辙印痕,依稀可见当时的喧闹和繁华。因早期制茶业的兴旺发达,茶叶贸易繁荣,一跃成为了国际茶马古道的一个源头和起点,曾为中西茶叶贸易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至今我市的“川”字砖茶仍远销国内外,打入国际市场,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羊楼洞、新店明清石板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博会上,主办者特意展示了一块特制的大型茶砖。
    1969年9月,因“文革”气候影响,6000余名中国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国家一流作家,翻译家、艺术家、出版家及其家属,下放到咸宁向阳湖。他们在动乱年代,艰难时期,聚集在向阳湖劳动生息、辛勤耕耘,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令人刻骨铭心的一页,沉积了一座极为丰厚的“文化金矿”。2002年,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向阳湖文化可称为“无形的知识产权,没有注册的专利,不用花钱的广告,品位高雅的土特产”。
    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博会上将以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展示。

看点三:
建筑奇葩
通山古民居

    位于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王明璠府第,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荐选单位。据传为通山籍江西武宁县七品县令王明璠建于清咸丰时期,1901年王因功授四品,故其宅改称“大夫第”。它是一处占地1万余平方米,集居、娱、教、作于一体的多功能封建庄园式古建筑。目前,主体文物维修与5万平方米控制地带的旅游配套开发规划,分别由湖北省考古所、华中科技大设计,通山县京达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独资开发。维修开发的王明璠府第,将全面展示古建筑科学艺术和“楚天第一大夫第”风采,以及通山明清时代传统民居面貌。
    作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宝石民居群,位于国家级风景区九宫山下、通山县闯王镇宝石村宝石河两岸,为明代舒氏家族的聚居地。其占地7万余平方米,以宝石河为界,按先南后北的顺序发展形成二片民居村落,并渐成鄂赣边区商阜,有“小汉口”之称。宝石民居群今存明代以来官家居屋、商家店铺、族氏家祠、贞节牌坊等多式建筑百余栋;“宝石”街巷前后错落,彼此联通。其“三雕”艺术精湛,民风淳朴,文化内涵丰富,环境优美;是领略族氏发展历史,体验山民生产生活习俗和民间传统文化理想的民俗村落。
    在展示这些文化精品的同时,我市同时将部分项目对外推介,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共同开发咸宁文化产业。

编辑:hongwei

上一篇: 桂竹风情清雅亮相文博会
下一篇: 西安邮电学院集体劝退学生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