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温馨的一家人
打铁,这门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古老锻造手艺,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凝聚着一代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
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沿渡河镇石喊山村,有一位51岁的村民邱德浩,人称“邱铁匠”。自18岁起,他便跟随姨父学习打铁技术。23岁时,邱德浩带着妻子和部分打铁工具回到老家,搭建起一座简易的铁匠铺,从此开启了“铁匠”生涯。
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冬腊月,邱德浩都坚守在炙热的铁匠炉旁,一干就是33年。
一膛炉火,是生活的开始,也是希望的燃烧
走进邱德浩的铁匠铺,四面墙壁被烟火熏得灰黑,空气锤、砧子、锤子、钳子、錾子、砂轮机等工具依次摆放。炉膛里的火焰直蹿,发出“呲呲”的声响。
火焰映红了邱德浩的脸庞,他手握一把长钳,夹着一根一尺来长的铁块在炉中高温加热。今天,他准备打造一把锄头。两三分钟后,铁块由黑变红,再由红变白。“在炉中加热时要掌握火候,变白了就得迅速拿出来锻打,否则就很难打扁,也费力。”邱德浩说道。
落下的每一锤,都是对质量和做工的承诺
“咚嗒、咚嗒……”随着空气锤锤头不断落下,铁块逐渐变薄。邱德浩根据锄头所需的长宽调整站姿:正身面对锤头站,是为了把铁块抽长;侧身站,则是为了把铁块开宽。
“过去需要两人或三人轮流抡锤敲打,现在有了机械操作,既省力又高效。”邱德浩笑着说。火候、颜色、形状全凭眼力和经验,没有固定标准。
在山区,锄头、镰刀等原始农具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铁匠作为打造农具的手艺人,备受庄稼人尊崇。
一把好的农具,不仅体现在精湛的锻造技艺上,更在于对碳、铁、钢等原材料的严格把控。若材料质量不过关,锻造出的农具便容易出现夹灰、开裂等缺陷,影响使用寿命。
为确保品质,邱德浩在选材上极为讲究:他选用的碳是从山西运来的无烟煤,杂质少、燃烧稳定;铁材选用优质板铁,延展性与韧性俱佳;钢材则采用45-60号优质中碳钢,硬度与耐磨性兼具。“材料过硬,手艺才能过硬。” 邱德浩常说,这些经过层层筛选的原料,正是他铁匠铺“零次品”口碑的根基。
烫伤和老茧,是坚守的见证
“怕烫就别来打铁!”细看邱德浩的双手,满是火星灼伤的疤痕,手掌布满老茧,衣服上布满铁火星飞溅烧出的洞。“为了这个家,他不知吃了多少苦。”妻子粟明菊心疼地说。
“安钢”是锻造农具的关键工艺,如今掌握这一传统技艺的铁匠已寥寥无几,但邱德浩始终坚守。他解释道:“安钢虽工序繁琐,但经过此道工序的农具,钢火更足、韧性更强,使用寿命能延长数倍。”
裁取尺寸精准的钢条,嵌入铁块缝隙,投入火炉加热至表面泛起细密水珠状(行业称“打法火”),随即取出锻打。此步需眼疾手快,火候稍纵即逝。接着用空气锤初步塑形,再在砧子上手工捶打塑形,确保锄耳水平如线,刃口弧度自然。
邱德浩夹着通红的锄头,迅速浸入冷水池,白烟蒸腾间,金属与水汽奏响淬炼之歌。“淬火是农具的灵魂——火候不够则脆,过火则软。”他边说边用卡尺轻捏锄头厚度,目光如炬扫过淬火后的幽蓝冷光,这是钢火淬炼的终极考验。
幸福的铁花漫天飞舞
淬火、回火、校正后,便是锄头开刃。砂轮机呜呜作响,火星四溅。邱德浩紧握锄腕,刃口对准砂轮机反复打磨,直至刃口发亮,随后用小型砂轮机修整锄头,直至表面光滑。最后,他用大拇指轻刮刃口,试探锄头的锋利度。
经过11道工序、两个多小时的忙碌,一把崭新的锄头呈现在眼前。
“多少钱一把?”
“120元一把。”
“一天能打多少把?”
“年轻时有力气,一天能打10把,现在年纪大了,一天只能打5把。”
邱德浩的言语间流露出“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在他家后厨旁的杂物间,地上、墙上摆放着各种农具:锄头、钉耙、菜刀、镰刀、斧头、火钳以及杀猪工具。据他回忆,已有数万件铁器农具走进千家万户。
岁月的沉淀,技艺的传承
常言道,人间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二十世纪初期,邱德浩曾带过几个徒弟,但都因吃不了苦、收入低而放弃。
“爸爸很聪明,无论什么器具,他只要看一眼就能制作出来。”女儿邱成凤说。如今,爸爸负责制作器具,她和妈妈经常拍摄短视频,通过朋友圈、抖音发布,增加销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铁器用具逐渐实现机械化生产,新式农具层出不穷,铁匠从业人员越来越少。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似乎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传承,已成为铁匠手艺人的唯一希冀。
“还会继续打吗?”
“只要身体还扛得住,打铁的炉火就不会熄!”
……
通讯员:黄华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东湖视评】曾侯乙编钟敲响世界回声
下一篇:
暖心!湖北武穴一公交司机紧急救助晕倒乘客
4月12日,嘉鱼县渡普镇农耕博物馆,渡普镇文化站站长孔庆川正在整理他收集的农机具。雷平春秋摄(影像咸宁)。
咸宁网讯通讯员季静静报道:9月25日,高铁岭镇八斗角村积极组织村保洁员深入安置点,帮助易迁户修剪杂树枝、清除杂草,敦促各...
一年之计在于春,年年好景在于“新”。向新突破,以质求变,这个春天,“新质生产力”成为咸安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澎湃的新动能。
”这些“老物件”重拾了昔日的农耕记忆,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可以让年轻人深刻感受到劳动人民艰苦奋斗、勤劳朴实的精神,现如...
”温泉街道党工委书记饶耀华说,街道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建设美好家园、凝聚社会共识、塑造共同精神...
10月24日,天气晴好,嘉鱼县新街镇沙湖岭村粮食收购加工商黄升旭用自制的农具晾晒稻谷。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红菊通讯员马映摄。
12日,崇阳县青山镇水库村农耕博物馆,传统农具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赤壁市消防救援大队还将联合多部门加大对“重点人群”的消防安全关爱,助力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军训作为鄂南高中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学子们学到了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共同进退的团结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在...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念11月6日早上11点,刘涛站在灶台前,手握锅铲,不停地翻炒,并适时地加入调料,不一会儿香味四溢,一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