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医护人员正在使用注射器抽取新冠疫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解除封控之后,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为社区居民义诊。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3月12日,武汉市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鸟瞰。该院是湖北省公卫应急建设重点工程,建成后将承担国家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任务,一期工程已进入调试、验收阶段,即将投入使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通讯员 协宣 摄)
2020年5月10日,武汉东湖听涛景区,工作人员为游客测量体温。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瑾毅 朱惠 通讯员 张全录 姚祖东
“疫情期间,远程医疗方便了患者在线问诊就医。疫情期间的远程医疗经验,在后疫情时期可以继续发挥。”
一年,人间四季轮回。一年,城市浴火重生。
2020年4月,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以后,防控如常,高考、“十一”、春运、春节,一个个重大节点,武汉安然度过。
城市人流如织,疫后重振的背后,是那一袭白衣:走下火线,再登“防控线”,永守“健康线”。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武汉市在着力补医疗能力短板同时,医疗秩序逐步恢复,各级医院精准对接疫后医疗需求,探索巡回诊疗和远程医疗,优质医疗资源惠及百姓。
重塑医疗体系——
看病“一栋楼内一站式”完成
在武汉市肺科医院,新的发热门诊已经启用。这里功能分区明确,设备齐全先进,接诊、检查、留观、隔离等流程可以“一栋楼内一站式”完成。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栋单独的小楼。改造升级后,独立于其他区域,医患各有一进出通道。“日常保持约10个独立留观单元,特殊情况下,留观能力可以扩大6倍”,该院介绍。
一年来,武汉疫后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125个总投资约485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项目,重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武汉62家定点医院发热门诊“提档升级”,完成了标准化建设,20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新增设发热诊室,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和社区医院发热诊室共同形成发热患者“12分钟医疗圈”;
28家综合医院传染病房楼或可转换病区建设不断推进,储备20000张传染病床位;
按照10%的比例配置重症监护病床,储备负压病床、负压手术室,配备ECMO等设备,守住救治的最后防线;
蔡甸、江夏等地开建“平战结合”医院,分别常备1000张床位。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质子中心、重离子中心等顺利推进。
一项项举措,让同济医院产科副主任乌剑利感叹:“见过疫情中这个城市的慌乱,如今我相信未来的武汉会临危不乱。”
10多家医院“隔空把脉”——
家中坐享网上优质医疗
“疫情期间,远程医疗方便了患者在线问诊就医。疫情期间的远程医疗经验,在后疫情时期可以继续发挥。”3月20日,在武汉举办的湖北省卫生统计与信息学会远程医疗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来自湖北省各大医院的40名远程医疗专家如此总结一年来远程医疗的经验和发展。
去年9月23日,马来西亚王先生按预约时间,准时上线武汉市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他腹股沟和臀部长皮疹,按湿疹用药不见好转,听说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很有名,特地通过该院互联网医院远程问诊。
两次网上问诊后,该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姜红浩确诊其为股癣,开出电子处方后,药品经广东某国际快递中转站,被转寄至王先生马来西亚家中。
疫情期间,该院上线互联网医院,开设线上科室38个,上线医生518名,提供在线电子处方与药品配送、重症在线处方等服务,保障了疫情期间患者用药需求。疫后,为避免患者在医院聚集,一年来不断打磨线上问诊流程,推出线上门诊模式。
如今,该院线上电子处方已配送至全国22个省、5个自治区与4个直辖市。该院的网红自制药硅油、祛白合剂等最远配送至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区。
无需排队候诊,药品配送到家,疫后远程医疗的便利正从小众逐渐普及。去年至今,武汉市共有1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开通了互联网诊疗,涵盖除急诊、重症医疗之外的所有科室。很多老年慢性病患者委托线上复诊,即使千里之外,仍可随时在家中问诊。
远程医疗“隔空把脉”,优质医疗资源不再遥远。
去年底,鹤峰县人民医院一位患者因肝功能不良,当地难以确诊。在肝活检后,通过湖北省远程医疗中心会诊平台,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科赵雷教授确诊其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建议采用抗免疫相关治疗。如今,患者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万名医生下沉社区——
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居民家门口
武汉坐拥27家三甲医院,素有“中部医都”之称。城市解封,400多家医院一同走出疫后阵痛期,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居民家门口。
64岁的韩萍(化名)患有糖尿病,如果去大医院,不仅需要转乘两趟公交车,排队也需要一两个小时。而现在,她在水果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就可以监测病情。
解除封控后仅20多天,武汉市二级以上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一万余名医生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工作。在基层坐诊、业务查房、业务培训、特色专科帮带、远程诊疗、协助辖区开展义诊及健康管理等工作的同时,还指导基层做好预检分诊和院感工作,提高疫情应对能力。
医院重启,困境中的患者,迎来光明。
8岁黄石男孩康康(化名)莫名发烧、咳嗽,后全身抽筋、双下肢无力,连站立都困难,家人当即将其送往黄石市妇幼保健院治疗。正在黄石义诊的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丹复查后高度怀疑是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她说,在基层该病容易和脑膜炎、脊髓炎混淆。康康随即得到相应的治疗。
去年5月,武汉儿童医院重启了“湖北儿童健康行”。该院各科专家144人次巡诊足迹遍布我省贫困偏远9个市(州)的55家医疗机构,服务当地患儿3000余人次,培训基层医护人员3000余人次。
走出阵痛期——
“城市曾暂停,追求优质医疗的脚步不能停”
4月1日,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院长、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熊念结束一上午的专家门诊,走出武汉红会医院睡眠医学中心。
疫情中,这曾是重症隔离病房。“武汉解除封控后,一切重新开始,经过改造和消毒,这里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睡眠医学中心。”熊念介绍。环视该中心,病房温馨明亮,病床舒适柔软,监测睡眠仪器先进智能,就诊便捷有序。
这样的焕然一新,经历了艰难的破土。
作为武汉市第一批发热患者定点诊疗医院,疫情中该院共接诊发热患者15000余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205人。“解封后,市民担心去医院感染,有的病人到抢救关头才送到医院,门诊数月冷清,全院职工状态一度低迷。”熊念回忆,“我们必须弘扬抗疫精神,谋出路,走特色道路。”
自去年11月至今,该院精准对接疫后就医需求,相继建成了睡眠医学中心、疼痛医学中心、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等特色诊疗专科。去年,该院工作量完成2019年同期70%,现在则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接诊量。
走出阵痛,武汉医疗健康事业蓬勃发展,优质医疗服务不断惠及百姓。
去年7月,武汉市肺科医院中医科开科,主攻减缓西药毒副作用、免疫系统调节、肺功能康复;
去年8月,武汉市中心医院建全国慢阻肺分级诊疗全程管理示范中心,促进早诊早治;
去年12月,武汉儿童医院成立儿童心脏中心和门诊镇静中心,让心脏病患儿能实现“一站式”诊疗;启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不到两个月,就迅速覆盖儿外科所有手术范围……
“城市曾因疫情按下暂停键,但医疗保健事业发展不能停,追求优质医疗的脚步不能停。”武汉儿童医院院长邵剑波说。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人间烟火气 活力英雄城
下一篇:
10余万份粮油产品感恩回馈“最美天使”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百年青春: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奥秘》一书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 ...
咸宁网讯记者朱封金报道:日前,咸宁作家柯于明的红色叙事长诗《天地正气》受到读者青睐,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
让人惊喜的是,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眷恋湖北,连续三年增长,今年种群数量达到453只,占全球的45.3%,为摸清我省越冬水鸟资...
咸宁网讯(记者陈志茹 通讯员李欢姜杭德)昨日,记者从市应急管理局获悉, 2020年至今,我市在全市各地火灾易发区设立了1449...
咸宁市司法局 咸宁网讯记者贺春音、通讯员舒翅展报道:“农村是法治建设较为薄弱的地方,能不能多派一...
新华社天津3月30日电(记者周润健)4月的“天象剧场”将上演哪些“大片”?天文科普专家介绍,双星伴月、欧米伽星...
3月23日,记者来到贺胜路启迪之星科技企业孵化园,走进咸宁市心理咨询师协会,见到了协会会长汪凌。●成立协会壮大队伍 ...
新华社济南3月28日电(记者张武岳)山东日前出台《山东省大数据创新应用突破行动方案》,明确了第一批110个创新应...
新华社郑州3月28日电(记者王烁)某烹饪职业学院在积极申办护理专业,一个只有4个专业课教师的师范学院开始招收护...
3月29日,市司法局召开党纪政纪处分公开宣布暨警示教育会。 二是要勤学习,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