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清晨八点半,咸宁农商行桂花支行孟丹的电动车停在咸安区桂花镇刘家桥古村牌坊下。车后座绑着印着“咸宁农商行”字样的公文包,里面装着扫码牌、宣传单和给客户徐老板带的新账本。晨雾中,百年水车吱呀转动,孟丹熟门熟路地拐进青石巷口,老桥农庄的徐老板正擦拭餐桌。“孟经理,你看这廊檐下能不能再装个扫码牌?”徐老板指着游客必经的转角,“上周末有拨武汉游客挤在门口扫码,差点把灯笼撞掉。”孟丹仰头打量,立刻掏出卷尺:“装这里正好,游客伸手就能扫。”说话间,她已在笔记本上画好点位图。
2023年以来,咸宁农商行投入近20万元专项资金,像绣娘般细琢刘家桥的每处肌理:帮20家商户将褪色木牌换成仿古铜匾,“刘家桥”的牌匾下新增了LED灯带,入夜后红彤彤的“刘家桥”能映亮整条巷子;邀请美院学生在斑驳砖墙上绘制《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绿水青山》等作品,画中对坐下棋的村民脚下,藏着咸宁农商行LOGO;给廊桥的雕花梁柱重新上漆,在桥洞下安装防水射灯,入夜后桥身倒影在河面铺开,成了抖音点赞超10万次的“网红打卡点”。
同时,该行在刘家桥村开展整村授信活动,授信金额1500万元,实现户均5万元全覆盖。整村授信像颗石子,在刘家桥激起千层浪。桂花支行行长郑瑾的笔记本里记着一组对比数据:2023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1.8万元,2025年已达2.4万元,34%的增长里,70%的商户用款与农商行相关。
周末的古廊桥畔,秀嫂饭店的后厨飘出香气,刘秀英正指挥厨师做菜。“2023年拿到5万元授信时,我家饭店还是个只能摆6张桌子的小店。”如今的秀嫂饭店扩成了三进院落,二楼包间挂着农商行赞助的竹编吊灯。刘秀英翻开账本:“去年端午假期流水比贷款前翻了三倍!现在我还雇了6名员工。”
古廊桥畔的扫码互动展架前,武汉游客王女士正扫码领取“金融知识红包”。“扫出来是农家乐贷款攻略,正好能用!”她扬了扬手机,展板背面的“金融村官”公示牌上,孟丹的照片旁写着“24小时服务热线”。
暮色漫过廊桥时,孟丹的电动车又驶过石板路。车后座的帆布包空了,却多了串徐老板硬塞的艾草香包。暮色中的廊桥亮起灯笼,水面倒映着古桥新貌,恰如金融“桥梁”连接起的美好图景。
咸宁农商行行长熊精干常说:“我们搭的是金融桥,连的是民心路。”该行通过“整村授信+村银共建”,推出“焕新贷”“农情倍增贷”等12种特色产品,助力咸宁10个村入选省级美丽乡村,让咸宁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2025年,该行已累计投放涉农贷款66.13亿元,像刘家桥这样的故事,正在鄂南大地铺展成画。
通讯员 陈启真 陈醇
编辑:hushao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