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大乐 夏正峰 程昌宗
在机器设备的轰鸣声中,一根根竹子被破开变成条,然后进入流水线,变成竹签、竹筷……23日,记者来到海拔500米左右的通山大幕山巅的一处扶贫车间,52岁的企业负责人曾庆春正在抽检成品质量。
去年10月,带着返乡创业、带动乡邻的决心,在外打拼了半辈子的曾庆春投资300万元,在大幕山巅建起了这个占地10余亩的竹制品加工厂。
“大幕山有2万多亩竹林,由于山区交通不便,砍伐、运输成本太高,近年来竹子并未给村民带来效益。”曾庆春说,他要做的就是通过竹制品加工,让漫山遍野的竹子产生经济效益,给村民带来实惠。
说干就干,曾庆春的创业计划得到了通山县国有林场管理局局长徐辉的支持。大幕山村是一个林场带村的特殊行政村,村民多以外出务工为生,由于缺乏投资开发,守着满山的竹子却无计可施。
今年春节后,依托当地丰富的竹子资源,通山县阿眷竹制品合作社正式投产运营。曾庆春说,目前车间内有6条生产线,满负荷状态下日消耗竹子可达40吨。
60岁的车间工人周细英是附近村民,原是2014年建档的精准扶贫户。今年正月,周细英和爱人曾宪金来到合作社车间上班,每个月加起来能拿到8000余元工资。周细英告诉记者,车间里有近30名工人,除了几名技工以外都是本地村民,最低收入都在每月3000元以上,高峰期时可以拿到近6000元。
36岁的本村媳妇林建华从四川嫁过来,在福建打工多年,听说当地建起了竹制品加工厂且开出了较高的工资后,毅然辞掉企业工作,来到扶贫车间上班。“在家门口上班,还能拿到不低于沿海企业的工资,又能顾得上家里的孩子,真是太好了。”
年幼丧父的曾庆春饱尝生活困苦之艰辛,好心的乡邻不时搭把手才得以长大成人。他说,如今给车间工人开的工资标准在全县同行业都是最高的,这么做的原因也是尽力反哺村民。
曾庆春算了一笔账,车间工人稳定在30人左右,砍竹队成员约30人,生产高峰期可以达到80人,截至目前已经开出工资110万余元,全部进了当地村民荷包。
对于未来,曾庆春谋划着能从笋制品、竹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多做文章,进一步扩大竹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企业,让大幕山的竹子能真正带富一方百姓。
编辑:hushao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