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大乐 夏正锋 文/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丽娅 通讯员 闻斌 周伟
大东港地处崇阳县港口乡东部的三界尖脚下,与通山县的林上宋家和江西修水县的大源山交界。23日,记者一行对该村进行探访。
一条蜿蜒的水泥路,是该村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沿途悬崖峭壁,溪流蜿蜒,竹笋林立,野花竞放。
上房是该村三组的一个村塆名字。村前挂牌保护的一级古香榧树,树径粗大,树干笔直向天,树叶绿得发亮。几间古朴的夯土小屋,饱含了这里所独有的原始与神秘。屋檐下蜜蜂嗡嗡,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一条大黄狗,一边吠着一边向屋后退去,鸡鸭们则跑入林中旁若无人般觅食……
我们就像天外来客,与整个村落的氛围不搭界。让人不得不联想,小村的静与安详,小村的与世无争,就是陶公的采菊东篱也不过如此吧。驻足在这儿,人开始矛盾起来,不知是该冲进去融入其中,还是该停滞不前,不忍打破这样美好又安逸祥和的画面。
“山里条件有限,我们祖祖辈辈们都这样,把山上的茶叶、野菊花等摘回来加工,然后再配上炒米、芝麻、花生等,用来招待贵客。”67岁的黄秋凡老人是这香榧树下唯一的人家,见到有客人来,她颤颤巍巍地端出了刚泡好的茶,并热情地邀大伙儿进屋坐。
火塘里的火烧得正旺,鼎锅里煮着喂小牛的粮食,一旁的罐子里煨着肉汤。屋梁上挂满了腊肉,地窖里装着红薯,木的柜子和椅子随着这岁月的日子黑得发亮。
“以前,这大树下住了十几户近百人,后来都下山了。”说起村子里的老树,老人面露自豪,左一句右一句地讲起了这片土地久远的故事。
过去由于道路不通,路途遥远,山上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大山。大伙儿吃的是自己种的五谷杂粮,烧的是山上的柴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与世隔绝的平静生活。后来,年轻人外出务工,有条件的就直接住到城里,条件不够的也被集中搬迁安置到山下。他们搬离后,干打垒的土坯房无人看管,破败倒塌,菜园荒废,逐渐变成了一个衰落的“空心村”。
山里的天气变得格外快。刚刚还天晴,瞬间又变得阴沉了。
“全村版图面积近3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800人,长年留守山里的却不足百人。他们分布在这段山脉45个小山坡里,我们到达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随行的村干部吴正斗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的大力推进,进山的道路得以修通,村中的古树、老屋,村民农耕生活留下的小石磨、坛坛罐罐,都已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风景,前来探游的人络绎不绝。
又翻过一个山头,记者一行来到了引地。村落很小,仅3户、5个人在家。也许是看着新奇,67岁的黄英智老人和老伴吴丽珍倚在门口,看着门外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屋檐下、树枝头,大红灯笼迎风招展,这是一家新开的农家乐。
厨房里的夯土灶上,各种特色菜飘出诱人的香味,61岁的老太太黄金何正忙着在灶旁张罗,65岁的老大爷周铁江一边打下手一边摆起了桌筷……
“我们从小在村中长大,已经离不开这大山了。”周铁江说自己不善言辞,又不会麻将,在山里舒适,还能种点玉米、青菜给孩子们带出去。去年来,村里游客增多,自己和老伴就合计着开个农家乐,不仅能补贴家用,还能方便游人,今春已陆续接待了20多桌客人。
站在屋前远眺,对面山头的房屋若隐若现,林海、小路、犬吠、鸡鸣,这里“世外田园”的生活令人神往。
●记者手记
借乡村振兴东风,立足保护,适度开发,是大东港生态旅游的当务之急,该乡充分保留这里古村落特有的农耕文化,朝着“原草原木原生态,野滋野味野风情”的目标,让这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空心村”,注入新的灵魂,从而留住无数游子和游客的心。
大东港就像一座绿色的宝库,延绵的青山隐藏着无限希望。曾经,这里是苦的;如今,这里是美的;将来,这里是富的!
编辑:hushao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