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都市报记者葛利利 通讯员余娅敏
她只有两个亲生儿子,却成为拉扯五个孩子长大的母亲。她叫汪玉荣,45岁,咸安区大幕乡马安头村一个普通的农妇。丈夫的大哥大嫂相继去世后,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女,她毅然将三个孩子接到身边,和自己两个儿子一起照顾抚养,还帮助侄儿侄女成家立业。
如今,三个孩子虽然管汪玉荣叫“小娘”,却能感受到亲妈般温暖。甚至汪玉荣大侄子所住的婚房,都是“小娘”帮忙盖起来的。
●她成了三个孤儿“亲妈”
汪玉荣出生于湖南石门县。1992年,18岁的汪玉荣辍学到深圳打工,认识了大幕乡小伙石文开。随后,汪玉荣嫁给了石文开。两人婚后生活清贫,但公婆和哥嫂心地善良,夫妻两人和睦,日子过得简单温馨。
1997年,丈夫石文开大嫂突发重病离世。2001年,石文开大哥也被诊断出癌症,去世后,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汪玉荣的公婆和兄嫂一家一起生活,接连遭遇变故,让两个老人整日郁郁寡欢。
这时有人向公婆提议,将大哥家最小的女儿送给别人养。汪玉荣听说后,急了眼:“我们自己家的孩子,怎么能给别人养?没人养,我来养!”说这话时,汪玉荣的肚子里还怀着小儿子。
看着大着肚子的汪玉荣,公婆有些犹豫。然而没等公婆表态,汪玉荣主动和丈夫商量:“把侄儿侄女接过来,我们从此一家人好好过日子。”
就这样,在汪玉荣生下小儿子的那年,汪玉荣夫妇当起了三个侄子侄女的“爸爸、妈妈”,扛起了赡养老人、供养5个孩子的重担。
●她待侄子侄女如亲生
走进大幕乡马安头村6组汪玉荣家,虽然是陈旧普通的小平房,但她收拾得干净整洁。
为供养孩子和公婆,丈夫没日没夜的外出操劳。“每天四处打零工、背木材挣钱。”汪玉荣说,丈夫身材瘦小,但还是咬牙坚持着。为缓减压力,汪玉荣把一岁的小儿子送到湖南娘家养了两三年,直到四岁才接回咸宁上学。
在汪玉荣亲生儿子眼中,父母对堂兄姐更好,因为父母对他们管教很严,却从不对堂兄姐们发脾气。
孩子们年纪还小时,碰到打闹的情况,尽管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年纪小些,但是汪玉荣从不责备大点的侄子侄女,总是责备自家两个孩子;
孩子们读书后,只要侄儿侄女需要添置的东西,汪玉荣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上;
冬天,汪玉荣去洗衣服时,经常把手搓出冻疮,尽管如此,她也没舍得让大点的侄儿侄女帮自己洗一下……
大侄女还记得,在“小娘”家生活几年后,她和弟弟妹妹曾被接到姑姑家抚养过。当时,她还觉得有些意外:“小娘”不要他们了吗?
后来才得知,那段时间,“小娘”为节省钱去乡镇集市碾米,87斤的她独自搬100多斤重物时,由于用力过猛,导致肺部血管炸裂,突然吐血昏迷,被送往医院抢救,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三个月。康复后的汪玉荣立马赶到姑姐家,将孩子们重新领回了家。
●孤儿反哺孝敬“小娘”
“侄子、侄女没爹没妈,我这么做,只为了弥补孩子们失去的母爱。”汪玉荣认为,虽然他们在经济上过得紧张,但再苦都值得。在汪玉荣的操持下,这些年,家里的钱,一分当成两分用。每月的生活开支、侄女侄子上学、成家的费用,都是一点一滴挤出来的……
大侄子在距离汪玉荣陈旧的老房子不远处有一处崭新的两层楼新房。这是汪玉荣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举全家之力帮助他盖起来的。
“做房子时,我和丈夫每晚要操持到12点。”汪玉荣说,请不起小工,她和丈夫就当小工,就连门口的花草树木,都是丈夫一棵棵种起来的。
汪玉荣说,这么多年,唯一让她感到愧疚的是,对不起自己远在湖南的父母。为了不让远在湖南的娘家亲人们担心,也怕娘家父母反对,她十多年来没有回过一次娘家,也没有将家里的实际情况告诉娘家人。直到后来帮助大侄女和大侄子成家立业后,她才敢回娘家,说说婆家的情况。
“你这么大的事,怎么不和家里说一声,让我们来帮你啊!”汪玉荣的母亲听说她的事情后,很是心疼,主动要求娘家的儿女们都去帮帮汪玉荣。
翻开汪玉荣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侄儿、侄女和外孙女、外孙的照片。“看我几个孩子,长得漂漂亮亮的。”汪玉荣自豪地说,几个孩子很让人省心,也许是因为知道家庭条件不好,孩子们都早早出去打工了。如今各自成家,有了事业,每逢她和丈夫的生日、过年过节,孩子们都会主动回到家中,买各种礼物,给钱她花。
“你瞧,我们衣服都不用自己买了,都是两个侄女买的。”汪玉荣高兴地说,侄女们给他们买手机、买衣服、买吃的,来孝敬他们。她没女儿,但却享到了女儿福。侄子侄媳妇离得近,逢年过节总是大包小包地提来。
汪玉荣说,看着孩子们懂得感恩,她心满意足。
编辑: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