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汉6月20日电 (记者 马芙蓉)以腕足动物和有孔虫为代表的古代壳类海洋生物,是如何在全球环境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一项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Evolution)的论文,给出新答案——简化壳体结构。
这项成果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美国加州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高校学者联合开展。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宋海军20日受访时表示,该研究对于理解地球历史上生物如何躲过大灭绝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宋海军介绍,有孔虫和腕足动物是古代海洋中常见的动物,壳体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它们均经历了地球上发生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并得以幸存。
为探究原因,研究团队选取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早侏罗世大洋缺氧事件开展研究。这两次事件均由剧烈火山活动引发,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海洋酸化和缺氧,这些变化对依赖碳酸钙构建壳体的海洋生物来说是极大挑战。
结果发现,当灾难来临时,有孔虫、腕足动物等海洋生物通过简化壳体结构来保命。
以腕足动物为例,其通常拥有复杂精致的壳褶,可用于防御或调节生理。但在大灭绝时期,这些壳褶大幅减少,许多物种甚至演化出完全光滑的壳体。团队基于3225个标本、1061个腕足物种的全球化石数据库分析发现,壳褶的数量和比例分别下降了36.4%和60%。
有孔虫同样选择“瘦身”。团队对757个标本、12个物种的分析显示,在两次灭绝事件中,有孔虫的壳体厚度平均减少了20%至60%。
“这种简化壳体的策略不仅是短期的生存手段,还重塑了生态系统结构。”宋海军指出,失去复杂壳饰可能让这些生物在生态互动中变得更脆弱,甚至更易受捕食。但长远来看,这种变化可能催生新物种,重新设定演化轨迹。
宋海军表示,这种策略并不局限于这两次灭绝事件——在从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多个大灭绝事件中,海百合、珊瑚、浮游生物等类群均出现类似壳体简化现象,表明这种结构退化或许是生物在压力下普遍而有效的应对方式。(完)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新增境外来电提醒服务!反诈利器“国家队”再添新成员
下一篇:
四川“90后”姑娘自创“琉璃糖画” 让传统糖艺焕发“新甜味”
据介绍,随着产学研基地的建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将进一步协助市交投集团解决产业优化中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和管...
崇阳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围绕保障研究站的长期稳定运行,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保障机制等建议。
据了解,从6月下旬至今,咸安经济开发区已有3家企业陆续为10名在读大学生和准大学生提供暑期就业岗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熹通讯员梁炜焦思勤3月23日, “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鄂湘赣地区专场)暨“湖北百校联动”2025届高校毕...
咸宁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方达星 通讯员韩冰)12月26日上午,由咸宁市图书馆和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举办的香城讲堂第一期公...
10月12日,由市委组织部和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举办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开班。学员们表示,通过专题培训,做到...
咸宁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陈婧 通讯员王小琴)11月15日, 2020年湖北省攀岩锦标赛圆满落幕,由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选派的14名...
咸宁网讯记者 陈婧、通讯员 王小琴报道:11月15日, 2020年湖北省攀岩锦标赛圆满落幕,由咸宁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选派的14名...
”邢立达说, “随着研究深入,我们相信会有更多关于该时期生物演化和生态环境的信息被揭示出来,其在科研和科普方面的价值将...
近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20年全国科普日有关组织单位和活动予以表扬的通知,崇阳县科学技术协会入选2020年全国科普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