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国内新闻 >> 社会万象 >> 正文

中外学者揭示古代壳类海洋生物躲避大灭绝秘诀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5-06-20 16:27

中新社武汉6月20日电 (记者 马芙蓉)以腕足动物和有孔虫为代表的古代壳类海洋生物,是如何在全球环境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一项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Evolution)的论文,给出新答案——简化壳体结构。

这项成果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美国加州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高校学者联合开展。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宋海军20日受访时表示,该研究对于理解地球历史上生物如何躲过大灭绝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宋海军介绍,有孔虫和腕足动物是古代海洋中常见的动物,壳体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它们均经历了地球上发生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并得以幸存。

为探究原因,研究团队选取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早侏罗世大洋缺氧事件开展研究。这两次事件均由剧烈火山活动引发,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海洋酸化和缺氧,这些变化对依赖碳酸钙构建壳体的海洋生物来说是极大挑战。

结果发现,当灾难来临时,有孔虫、腕足动物等海洋生物通过简化壳体结构来保命。

以腕足动物为例,其通常拥有复杂精致的壳褶,可用于防御或调节生理。但在大灭绝时期,这些壳褶大幅减少,许多物种甚至演化出完全光滑的壳体。团队基于3225个标本、1061个腕足物种的全球化石数据库分析发现,壳褶的数量和比例分别下降了36.4%和60%。

有孔虫同样选择“瘦身”。团队对757个标本、12个物种的分析显示,在两次灭绝事件中,有孔虫的壳体厚度平均减少了20%至60%。

“这种简化壳体的策略不仅是短期的生存手段,还重塑了生态系统结构。”宋海军指出,失去复杂壳饰可能让这些生物在生态互动中变得更脆弱,甚至更易受捕食。但长远来看,这种变化可能催生新物种,重新设定演化轨迹。

宋海军表示,这种策略并不局限于这两次灭绝事件——在从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多个大灭绝事件中,海百合、珊瑚、浮游生物等类群均出现类似壳体简化现象,表明这种结构退化或许是生物在压力下普遍而有效的应对方式。(完)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新增境外来电提醒服务!反诈利器“国家队”再添新成员
下一篇: 四川“90后”姑娘自创“琉璃糖画” 让传统糖艺焕发“新甜味”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